数字报
四会市龙甫镇擦亮乡村地名文化品牌 古村名“旧瓶”装乡村振兴“新酒”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四会市龙甫镇高度重视乡村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全面启动全镇自然村地名文化建设项目,在传承地名文化、挖掘地名文化内涵、打造地名品牌等方面持续发力,并创新将地名文化融入乡村振兴中,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龙甫之路”。

▲龙甫镇虎头岗村村牌上,标注了地名文化内涵。受访者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繁荣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之一。基于此,四会市龙甫镇高度重视乡村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全面启动全镇自然村地名文化建设项目,在传承地名文化、挖掘地名文化内涵、打造地名品牌等方面持续发力,并创新将地名文化融入乡村振兴中,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龙甫之路”。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1

梳理乡村特色,加强地名管理

“德孝为先,岗榕长茂——德岗村”“笔架林翠,山蕴墨香——笔架山村”“治国齐家,安泰祥和——治安村”……近日,记者走进龙甫镇,只见一面面用大麻石条制作的村牌赫然立于各村口。与传统村牌有别的是,这些大麻石条上除了刻有村名,还有各村的文化内涵,以让人们直观了解该镇的乡村特色。

这是龙甫镇挖掘和培育村名文化内涵所取得的工作成果。龙甫镇位于四会市区北郊,下辖1个社区7个行政村,103个自然村。2021年,该镇开始谋划推动《龙甫文史荟萃》项目,地名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充分探究并保护镇内乡村地名的文化遗产,秉持传承与创新结合、保护与建设并重的理念,龙甫镇专门组建了一支村名文化内涵建设队伍,由镇领导、村“两委”干部、熟知村历史文化的村民等人组成,旨在深入各村走访挖掘,收集民俗文化、文史资料等。

历经大半年努力,龙甫镇完成了各村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地形风貌梳理工作。在此基础上,该镇还多次组织省内外文史专家和乡贤,对各村的村名文化内涵进行拓展,并陆续向村民公开征求意见不少于10次。

如今,龙甫镇地名文化内涵项目已完成,定稿收录于《龙甫文史荟萃》一书。该镇的地名文化亦已初步形成研究性成果,进一步擦亮了乡村地名文化品牌。

2

结合地方特色,赋予地名文化内涵

翻开龙甫镇110个村的地名文化内涵,不难发现,它们均直接展现了各村的特色。其中,既有对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习惯的诠释,也有对自然地貌的客观标记;既有强调修身齐家的道德品行,也有弘扬敢为人先的进取拼搏精神。

在龙甫镇编制的村名文化内涵中,有不少是旨在根植伦理道德,传承各村的孝老爱亲、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戒恶扬善的处世方式。如“德孝为先,岗榕长茂”的德岗村,“佛意善心,子荣村盛”的佛仔咀村,“新寨古韵,小村淳风 ”的新寨村等等,以不断增进村民团结互助,推动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等。

突出自然风貌,寄托发展期望,亦是其主要的特色。“马步根基,崀秀田丰”之马步崀村,“梅红柳绿,岗美村宁”之梅岗村,“江山秀美,咀村兴隆”之江咀村,“石耸山头,岗村碧翠”之石头岗村,“江边美景、乡村馥郁”之江边村……漫步于龙甫镇这一条条村落,透过一面面刻有村名文化内涵的村牌,各村的自然特色一目了然,成为其鲜活的文化符号。

龙甫镇还尤为注重弘扬各村包容开放、积极进取的思想。如拥有千年历史的龙头大寨村,世代为范阳卢氏一脉的定居地,素重诗书教化、耕读传家,有“公廉处事、尊老爱幼、和睦友邻、勤俭治家、博学笃志、淡泊知足、克己自律、积善修身”的优秀祖训家风。从唐代至清代,共有23人出仕为官,无一人因贪腐而被罢黜。据此,龙头大寨村被赋予“龙门福地,头雁出众”的村名文化内涵。

3

拓展“地名+”思路,促进乡村振兴

为了让乡村地名文化遗产“活”过来,让地名文化更好融入乡村发展中,龙甫镇在赋予村名文化内涵之余,还大力盘活各村资源,致力将村名文化与地方发展相结合,拓展“地名+文旅”“地名+产业”等特色发展之路。

走进龙甫镇营脚村,一条条宽阔舒适的硬底化道路,一个个美丽惬意的休闲场所,一片片美丽的梅林,让其现代乡村文旅“底色”跃然眼前。

据了解,营脚村六祖古寺(天心禅寺)周边原有一片梅林,为村民感念六祖惠能的禅心禅智所种,后来梅林逐渐被砍伐。为盘活乡村地名文化以及历史资源,龙甫镇计划结合该村的禅文化、梅花元素、青梅种植历史和青梅产业发展前景,打造别具特色的文旅产业,进一步带动乡村发展。

今年以来,依托地名文化,龙甫镇龙头大寨村等乡村还依托原有的“镬耳屋”古建群等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据介绍,为讲好地名故事,将地名文化融于农村产业、农民生活中,龙甫镇结合各村特色,大力引进旅游等大型项目,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丰富了全镇乡村地名文化,深化了乡村发展品牌,为乡村振兴拓展了思路。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如本网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涂先生(电话:0758—2722284)
详细请浏览:http://www.xjrb.com/about/copyright.shtml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西江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