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恒(左)和他的生态养鱼池。 西江日报通讯员 李天文 摄
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通讯员 李天文
深秋时节,行走在高要区白诸镇的山乡,轻轻浅浅的河水缓缓流动着,在绿树掩映下碧波粼粼,村中道路整洁干净,民居错落有致。这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正是肇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写照。
日前,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高要区白诸镇松云村的养殖大户伍恒,探索出一条生态养殖“新路径”。他在自家养殖场鱼塘边的空地上建起特殊的鱼池,让鱼儿“搬入”圆形围池中饲养。
这种新型生态养鱼模式,叫“高密度、高围池内循环流水养鱼技术”。来到了他的养殖场,只见1亩左右的空地上,11个直径6米、深1.5米、用铁皮做成的巨型围池里饲养着大量鱼类。
在养殖场,伍恒与前来洽谈合作电商及预制菜的客户谈完工作后,对记者介绍说,他的新型鱼池是从2021年3月开始投入使用。加上购买渔池供养发电机,道路硬底化等一共投入50多万元。今年,每池放养的6000尾(白)鲫鱼迎来了大丰收,共收获鱼5.5万斤,产值60多万元。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个池内都安装了增氧推水装置,推动水流不停流动,为高密度环境下的鱼儿提供充足氧气,保持高存活率,并为鱼儿创造最佳生长条件。伍恒介绍,新型鱼池养鱼生长周期短,养殖鲫鱼从鱼苗到商品鱼只需要10个月左右,一个高密度、高围鱼池可以养出5000斤鱼。他养殖的鲫鱼从今年3月开始,经过10个月的放养,重0.9斤的在市场上卖13元一斤;体型较小的0.7斤的鱼,市场上卖7元一斤。每月电费1300元,共用电费13000元,除去电费等成本,收入可观。同时,相比传统鱼塘养鱼,总产量提高近5倍,成活率达95%。不仅如此,“集中圈养”的鱼由于在水中不断运动,线条美,品质好,价钱更高。养出来的鱼除了大部分由本地鱼贩收购外,小部分还运到佛山市南海大沥环球市场出售。目前,他养出的鱼在大湾区市场上大受欢迎,供不应求。
伍恒补充说,建这种高密度、高围池鱼池有几种好处,一是节约土地和人力成本;二是山水养殖出来的鱼无污染;三是实现了生态养殖,养鱼过程中产生的残余饲料、鱼粪,集中排到旁边养殖塘虱的鱼塘或者种植的南药上,变废为宝。
据了解,传统的池塘养殖方式有诸多弊端,如水质难以调控、饲料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病害频发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淡水养殖产业的发展。高密度、高围池内循环养殖则低碳环保,省时省力,成本低效益高,已得到业内高度认可。它将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变为“集约化圈养”,使“静水”池塘实现了“流水”养鱼,达到节能减排、安全养殖、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