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宁县洲仔镇良村的省级“儿童之家”里,乡村义务辅导队正在辅导学生写作业。受访者供图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实习生 李娜 通讯员 陈艳芳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关爱留守、困境儿童的脚步从未停止。近年来,广宁县立足儿童健康发展实际情况,通过建立省级、市级“儿童之家”,打造“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大联盟”工作品牌,开展“家教伴成长”等主题活动,为儿童快乐成长浇灌源源不断的“关怀养料”。
打造“儿童之家”省级阵地
9月16日下午5时,红日西斜,广宁县洲仔镇良村省级“儿童之家”里逐渐热闹起来。从不远处洲仔镇中心小学良村分教点放学归来的学生,三五成群,鱼贯而入。不一会儿,“儿童之家”的课桌便满座了。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或写字,或阅读,或游戏……课余生活既充实又快乐。
良村有儿童389人,其中留守儿童198人,占比50.9%,其教育照护问题凸显。2020年,立足儿童所需,家长所求,良村村委会盘活闲置建筑资源,在省专项资金扶持下,在家庭服务中心基础上规划改造活动室、科普室、农家书屋等场所,并配备了电子计算机等设施设备。
良村村委会妇联主席黎雪冰介绍,借助“儿童之家”平台,良村“护苗”工作队也日渐充实起来。她说:“退休村干部、退休教师、热心村民纷纷参与,组成义务辅导队,常态化开展‘4点半课堂’服务,成为乡村护苗的坚实力量。”
今年暑假,良村“儿童之家”还创新打造“1小时劳动课”。由9名本村大学生组成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带领留守儿童到良村的苦瓜基地帮忙扶苗、除草、浇水。生动有趣的户外劳动让孩子们获益良多。
据统计,目前广宁县妇联创建“儿童之家”163个,城乡社区“儿童之家”建设覆盖率90%。其中,省级“儿童之家”示范点10个,市级“儿童之家”示范点1个,以“儿童之家”带动乡村振兴的理想正逐步变成现实。
“爱心父母”实现精准关爱
2019年以来,广宁县妇联持续打造“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大联盟”关爱未成年人工作品牌,通过发动“爱心父母”集体或个人,以结对助学、助养、助教等方式给予困境儿童物资、学习或心理等方面的帮助,以此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
来自广宁县城管局的高炎娇便是众多“爱心父母”中的一员。“两年前,第一次看见小雅,她怯怯地躲在妈妈身后偷偷地看我。而她妈妈则紧握我的手,泪水盈眶。”高炎娇了解到,小雅父亲因病无法务工,身材单薄的母亲扛起了家庭重担,情绪低落消极。结对帮扶后,高炎娇除了倾听小雅母亲的心声外,还经常鼓励她乐观面对生活,关心小雅的学习和心理情况。
在高炎娇看来,“爱心父母”不仅给予物质帮扶,更多体现在精神引导,细心掌握受助家庭的真正需求,给予精准的关爱。“经过两年的接触和相处,小雅变成了一个爱笑的小姑娘,她妈妈的心理情绪也逐渐变得明朗。”她说道。
截至目前,广宁县妇联通过公益发动、联动社会组织等方式,招募“爱心父母”560多人、“爱心父母集体”5个。这些爱心力量在助教帮扶、心理辅导、精神关怀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壮大服务队伍聚合护苗力量
数年前,因父母先后患癌去世,住在广宁县洲仔镇的小榆成为了一名孤儿。今年14岁的他正在上初中,和奶奶一起生活。因情况特殊,他早已成为洲仔镇巾帼志愿服务队的重点关注对象。
广宁县洲仔镇党委委员、妇联主席梁芷瑜介绍,在日常的探访跟踪中,服务队除了送衣问暖,还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时刻关注小榆的心理健康情况。
这是广宁县整合多方资源,壮大服务队伍,实力“护苗”的生动写照。广宁县妇联负责人介绍,如今,县镇村各级妇联执委、村(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巾帼志愿者等均是关爱、管理、教育留守儿童的中坚力量。县妇联还联合公、检、法、司等部门,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法律法规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
社会资源汇聚一方,家庭教育形式多样化,遍地开花。近年,以“家教伴成长”为主题的“家风家教巡讲”“关爱帮扶维权”“儿童安全教育”等系列活动在广宁接连开展,从实处践行了“家、校、社”协同共育理念,共筑儿童健康成长爱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