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县古水镇什洞村与佛山新城公司的“苗圃共建、合作共赢”产业振兴合作项目三角梅种植区。受访单位供图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通讯员 黄晓彤
乡贤人才是推动家乡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今年以来,广宁县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乡贤人才联络服务,先后在广州、佛山等乡贤人才集聚地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和“人才驿站联络点”。通过驿站式服务,为广宁籍外出党员人才搭建学习教育、沟通联系、就业创业平台。同时为辖区引进乡贤投资,发展种植项目,焕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广宁多镇已在广佛建站
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广宁外出流动党员、优秀乡贤很多,如何将他们凝聚,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家乡发展,一直是该县重点思考的问题。
记者从广宁县委组织部了解到,今年以来,该县为了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组织流动党员开展一次学习、一次探访、一次调研、一次献策等“四个一”活动,让每位党员身在外,心向家,心向党。
不止于此,该县还以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为平台深挖当地人才资源,建立乡贤人才信息库,试点探索在乡贤人才集聚的广州、佛山等地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和“人才驿站联络点”,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和人才沟通联系相融合。
目前,广宁县古水、横山、江屯、潭布等镇在广州或佛山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和“人才驿站联络点”,管理服务功能效果初步显现,部分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流动党员团结互助、互学互鉴氛围浓厚。
此外,广宁还通过流动党员、乡贤人才,为该县乡村振兴筹集资金328多万元,成功引进了荔洞村盈展农业专业合作社、高村龙须菜种植项目、罗帷村龟鳖养殖等项目。
流动党员服务站
乡贤返乡投资种植
立秋已至,暑气未消。在广宁县横山镇一片竹林,阳光透过竹叶细细碎碎遍地铺洒,一根根早已破土而出的麻竹笋正沐浴日光,茁壮成长。这片尚处于生长期第一阶段,共1000亩麻竹笋种植基地的主人,正是来自广宁县横山镇横山社区、在佛山南海经营茶庄的林火清。而让他决心投资家乡特色种植业的机缘,则源于一场“红色交流”。
今年5月,横山镇党委到佛山等地发掘和召集在外创业就业的横山籍党员,通过整合有效资源、加强人才联络服务,共享信息产品,成功打造了佛山市横山籍流动党员服务站,站点设立在林火清所经营的茶庄里。在“共建共管共促”的发展模式下,服务站实现了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的目标。
“在一次流动党员上党课时,镇委工作人员介绍了横山镇当前的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其中竹笋种植引起了我的关注。”早已有意投资种植业的林火清,此前曾到清远等地考察,此时此刻,他转念一想,“家乡正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竹笋种植大有可为,何不直接返乡投资!”随后,经过横山镇政府的协助对接,林火清的“种植梦”终于如愿落地,成立了横山天润农业专业合作社,并且获得“一村一品”专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60万元。
“都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借力服务站平台,党员有了回馈家乡的机会,合作社发展起来,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林火清坦言,这也是投资家乡产业的另一种收获。
人才驿站联络点
村企共建花圃项目
在广宁县古水镇什洞村苗圃基地里,管理员王伯戴上草帽,扭开喷淋装置,走进三角梅种植区,不时俯身用手拨开绿叶丛,轻轻摘除杂草……在王伯和众多村民眼中,这片即将怒放的三角梅生动诠释了什洞村与佛山市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共赢的新机遇。而这一切,得益于古水镇充分打造和利用人才驿站联络点,实现村企共建。
前段时间,古水镇分别在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和里水镇挂牌“流动党员服务站”和“人才驿站联络点”。古水镇党建办工作人员曾雨缀介绍,驿站不仅是对外宣传平台和对外招才引智的窗口,还是镇委干部带领镇村党员干部到佛山与当地的党员、乡贤人才交流,吸纳发展项目的有力途径。
筑好平台,佛宁两地交流频繁。在顺德大良街道驻广宁古水镇帮扶工作队穿针引线下,什洞村与佛山新城公司“苗圃共建、合作共赢”产业振兴的合作项目有序推进。
“经过前期调研、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已经种了8000棵三角梅,以及1万多平方米的翠芦莉。这个项目不仅带动了附近村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顺德驻广宁古水镇帮扶工作队队员、驻蒙坑村第一书记苏江贤介绍,通过佛山人才驿站联络点牵线搭桥,该企业经常派出花卉种植技术人员为当地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对喷淋水管安装、花卉培育种植等技术问题进行全方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