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守护历史根脉 传承文化瑰宝 肇庆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肇庆,古称端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从汉代到清代,肇庆多次成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写下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千百年来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岭南文化历经风雨、生生不息的星火,也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力量。

德庆学宫开笔礼。 市文广旅体局供图

德庆学宫开笔礼。 市文广旅体局供图

西江日报记者 陈明红 通讯员 夏荀 冯雪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年来,肇庆扎实推动全市文物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项目,大力推动非遗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守护历史根脉、传承文化瑰宝,让肇庆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肇庆,古称端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从汉代到清代,肇庆多次成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写下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千百年来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岭南文化历经风雨、生生不息的星火,也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力量。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拥有众多文化遗产的肇庆,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始终未停止脚步。一方面,肇庆大手笔开展文物修缮保护工作,组织开展肇庆古城墙、梅庵、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等一大批文物修缮保护和展示项目;另一方面,搜录非遗线索,有序健全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名录制度,活化传承非遗技艺,让裹蒸制作、端砚制作技艺等“飞入寻常百姓家”。

强化文物保护  延续历史文脉

肇庆历史悠久,山河秀美,人文荟萃,文化遗产丰富,境内遗留有大量珍贵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据统计,肇庆已登录不可移动文物共259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4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3处。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肇庆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扎实推动全市文物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项目,使肇庆文物的保护状况有了飞跃性的变化。

1978年,我市首次出现了政府出资维修文物建筑的好势头。1993年,市人大八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市政府关于抢救濒危文物古迹议案办理方案的报告,计划投入1000多万元,对12个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修,使长期困扰文物保护的经费短缺问题获得了突破性的解决,开展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抢救保护工作。2013年,在市人大十一届三十四次会议推动下,市财政将文物保护基本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逐年稳步增长。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市地方投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关项目资金近30亿元;2018年以来,中央、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投入过亿元,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经费扶持9000多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文物修缮保护项目成绩显著,组织实施了肇庆古城墙、梅庵、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德庆学宫、德庆悦城龙母祖庙、七星岩摩崖石刻、崇禧塔、元魁塔、狮岗炮台、周其鉴故居、郡岗炮台等一大批文物修缮保护和展示项目,推进了我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切实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彰显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

我市部分文物保护利用案例介绍

德庆学宫:最大限度的保留文物历史信息,逐步形成“文保单位+旅游景区”格局

德庆学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庆县逐步对学宫文物本体进行修复及环境整治。2000—2005年,德庆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对原占据德庆学宫的县教育局、德城镇一小、德城中学等单位进行了搬迁,统筹推进保护利用工作。2010—2014年,开展了德庆学宫东西两庑修缮工程、德庆学宫保养维护工程等修缮保护项目,工程严格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采取传统工艺为主,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材料、构件。2009年,德庆学宫被评为4A级景区。德庆学宫还被打造为参观教育的核心场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每年在大成殿内举行祭拜孔子大型活动,定期举办开笔礼、学生研学等活动,组织儒家廉政思想教育活动,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

高要学宫:完善文物整体风貌,大力推进展示利用与交流

高要学宫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50年代,高要学宫曾作为高要县府办公场所,2009年由肇庆市政府斥资200万元接收,启动了修缮保护计划。2010年,中央、省和市财政共投入资金约800万元,由原肇庆市文广新局组织开展高要学宫修缮保护工程。该工程项目工艺复杂,施工坚持维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包括对主体建筑的修缮复原、庭院整治排水、安防设施配套、环境整治及遗址保护等,项目施工期间还完成了对建设用地范围的考古发掘工作,清理发掘出明代高要学宫泮池及大成楼建筑遗址。项目竣工后,为做好文物的展示利用,原市文广新局组织了高要学宫碑廊整理保护工程,对学宫现存的十多通碑刻进行了保护性展示。现高要学宫设有《修德进贤——肇庆儒学历史文化展》等常设展览,多次组织举办游学、采风以及文学、书法、美术、摄影等创作活动,通过民众的感受传播肇庆的历史文化。

翕庐:架构特色鲜明的陈列展览,依托文物开展地方特色文化服务

翕庐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因受连降大雨以及台风“山竹”等恶劣天气影响,翕庐馆舍西附楼屋顶瓦面出现整体坍塌情况,造成严重安全隐患。2018—2020年,市财政前后共投入约190万元,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分别组织实施了翕庐西附楼抢救性保护工程、翕庐修缮保护工程等项目,对翕庐完成了文物本体修缮保护、附属建筑维修保养以及周边环境整治美化等工作。项目工程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有材料、构件,修缮措施及使用新材料、构件以结构补强为主,均不影响历史遗构的二次加固,完工后整体观感良好。2020年12月,翕庐建成为端州区博物馆并对外免费开放。2021年12月被省政府列入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拟推荐名单。现今,翕庐一、二楼设有“端州印记”、“名郡博览”等常设展览,三楼为肇庆市民伍穗生先生捐赠的票据展,内容涵盖邮政、景区、生活等多个门类,展现了生活中的端州文化。

彭泽民故居: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征集,讲好红色故事

彭泽民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史教育基地、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教育基地、四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7年和2013年,四会市分别拨款对彭泽民故居进行修缮保护,并配套完善安防设施,大量与彭泽民相关的生活遗迹得以恢复和展现。彭泽民故居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四会市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大力做好故居展示利用工作。1991年,四会市邀请彭泽民女儿为其铸造了彭泽民的半身铜像,富有纪念意义。通过征集,广东省农工民主党提供了有关彭泽民的图片和文稿资料,在故居举办《彭泽民生平图片展》,展示了彭泽民各时期的照片、文字资料和手稿复印件百余幅。四会市多次对故居陈列展览进行提升,着力打造红色精品展览。现彭泽民故居为中小学生、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参观学习的场所,充分发挥了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传承人梁思勇在校园传播传拓技艺。
 西江日报通讯员 梁惠莹 摄

传承人梁思勇在校园传播传拓技艺。 西江日报通讯员 梁惠莹 摄

夯实保护基础  稳推活态传承

自2006年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肇庆一直高度重视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坚持以实现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为根本目的,力争打造西江流域优秀传统文化繁荣高地,重点推进传统手工技艺、地方戏振兴工程,不断夯实非遗保护基础。

十六年来,肇庆大力开展非遗普查、确认、立档、保存、保护、宣传和传承等基础保护体系建设工作,一批珍贵、濒危、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目前,全市已搜录非遗线索3400余条,预测非遗线索蕴藏量达1.4万条、传承人蕴藏量1万人,为进一步活化非遗资源打下了坚实基础。

肇庆陆续对怀集贵儿戏、四会古法造纸、封开五马巡城等项目进行调查和记录,推出杨焯忠、罗建泉等12名传承人的记录视频,出版了《肇庆民歌选编》《中国端砚图典》等重要书籍。还围绕非遗资源活化开展民间舞蹈创编排演工作,以转化创新促动活态传承,不断完善调查记录体系。此外,以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认定为主要抓手,有序健全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名录制度。

截至今年6月,肇庆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端砚制作技艺、悦城龙母诞、高要春社),省级29项,市级72项,县级192项;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23人,市级59人,县级160人,建成市县两级非遗保护中心,完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录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构建。今年5月20日,广东省政府公布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肇庆5个项目入选。

为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稳步推动非遗资源活态传承发展进程,肇庆采取了多项举措,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传承体验设施建设新进展,肇庆市香满源食品有限公司、端砚文化村列入“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肇庆文醉体验之旅”站点;肇庆市包公文化园、端砚文化村列入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2020年,中国端砚博物馆落成开放,是目前国内端砚主题最大的博物馆,是肇庆文化建设历史上的关键节点。二是宣传普及工作探索新模式,坚持非遗“走下去、走出去”。2019年至今开展传统粤剧六进活动500余场次,青少年传艺培训300余课时,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活动70余次;线上非遗作品展览展播10次,“非遗少年说”“我们的节日”等非遗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组织本市非遗项目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肇庆文旅产品直播购物周”等活动累计16次、项目70余项。三是对外交流新突破,2020年“匠心抱朴·紫云追梦——端砚精品珠三角城市巡回展”在肇庆启幕,活动围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9市巡展;选送端砚、玉雕等10余种优秀非遗手工艺品远赴基里巴斯共和国展出,全面盘活非遗资源合理利用新局面。此外,2021年,广东省非遗工作站(端砚工作站)落户肇庆,邀请端砚大师对乡村灵活就业人员进行技能帮扶,提升生存技能。如今,肇庆特色非遗技艺越来越家喻户晓,夯实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群众基础。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加强端砚、玉雕等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对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未来,肇庆将继续加强非遗保护利用工作,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系统性保护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积极推进《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肇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实施,把握历史机遇、凝聚力量,推动肇庆文化繁荣发展,共促岭南文化百花齐放。

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肇庆入选项目介绍

传拓技艺

传拓技艺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复制方法。肇庆地域传承的传拓技艺注重使用端砚名坑磨墨,研墨不滞,发墨快,墨汁细滑,颜色经久不变。拓技类别全面,包括平面拓、全形拓、乌金拓、蝉翼拓、颖拓等。精于传拓端砚、碑石和摩崖石刻,能最大限度地采集原作文字、图案、设计、纹路等表面信息,且能更直观地展现原物的细微之处。所制拓片以岭南画派“写实”风格为主张,结合中国画和西方画要点,墨色均匀并有较强层次感。传拓技艺流程分为上水、上纸、上墨、揭拓、装裱。运用该技艺所制拓片既能保存史料和复制书法艺术,又能为后人研究特定年代的器物样式、审美取向提供重要参考,还可应用到文博展览中增强展览效果。

高要酒堂例规

据不完全统计,现时高要酒堂1100多间,分布在324个行政村1436个自然村,可谓村村有酒堂。在历史上,高要民间对酒堂的管理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俗称为“酒堂例规”。

高要“酒堂例规”,多用碑刻、木刻、板书、纸书,或直接写于墙体公示。高要酒堂例规又可分为:通例和特例。酒堂通例,主要是关于本酒堂公物管理和维护,借用酒堂的手续程序,使用设施标准,设施损坏责任等规定。酒堂特例,是对村中办白事者免收管理费,以表安抚;对敬老扶贫、助学济困需要借用酒堂办事者一律免收管理费,以示激励;对村外或外姓人借用酒堂办事或摆喜宴者,管理费与本族人同等的,以示平等。

伍丁诞

伍丁诞,是端州采石造砚工匠每年一度最为虔诚而热闹的一项民俗盛事活动。端州采石砚工匠在每年的四月初八举行“伍丁诞”民俗活动,诞前,村中长老召集村民集资募捐,蒸发糕、贴对联;诞期当天,全村男丁集中祠堂,摆神福、贺师傅、拜师傅、领取长生薄、恭请伍丁祖师上轿出巡绕村送福;巡游结束后,由长老持刀切割烧猪、烧鹅及祭肉平分至各家各户,晚上各家酬谢伍丁福恩,食大盆菜将伍丁诞推向高潮。伍丁祖师崇拜源远流长,是岭南文化和巴蜀文化、中原文化融合的产物,是肇庆先民开发、兼容精神的象征,独具肇庆民俗特色。

米粉制作技艺(德庆竹篙粉制作技艺)

德庆竹篙粉制作技艺,是一种以德庆本地产老包米为主要原料,采用当地泉水磨制,需将粉皮放在竹篙上晾挂的一种食品制作技艺。竹篙粉白若凝脂,口感清爽弹牙、滑而不腻,有柔韧感,兼具米香和略带竹子的清香,是德庆县代表性的特色美食。因它富有乡村食品特色,被誉为“德庆一绝”,备受食人迎。近年来,德庆竹篙粉制作技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以德庆为点,辐射至周边县城,广州、东莞、佛山、中山、珠海、云浮、阳江、江门等地亦有竹篙粉制作技艺分布。

酱油酿造技艺(肇庆酱油酿造技艺)

肇庆酱油酿造技艺是肇庆市端州区梁氏家族传承逾百年的传统技艺,工艺流程包括制曲、天然晒制发酵、回窖陈酿等,以原粒黄豆等原材料酿造成高品质酱油。2014年广东香满源食品有限公司入选“广东老字号”,2016年,经肇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市级非遗名录,2020年入选“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并经评定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成为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厅联合发布的“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肇庆文醉体验之旅”其中一站。

用端砚老坑磨墨,颜色经久不变,拓片具有较强层次感,这是肇庆传拓
技艺的独特之处。 西江日报通讯员 邓正恒 摄

用端砚老坑磨墨,颜色经久不变,拓片具有较强层次感,这是肇庆传拓 技艺的独特之处。 西江日报通讯员 邓正恒 摄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如本网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涂先生(电话:0758—2722284)
详细请浏览:http://www.xjrb.com/about/copyright.shtml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西江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