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楼”大芥菜已名声在外。
文/图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前段时间,一张荣誉证书让本已名声在外的广宁扶楼大芥菜更上一层楼,这是由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授予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捧着这本证书,广宁县林洞大芥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成威乐得合不拢嘴,“我要扩大种植面积,不断提高菜品,助力乡村振兴。”
在肇庆,种芥菜种出了规模、种出了名堂,种出了乡村发展之路,不但为肇庆人所喜爱,还成为珠三角等大城市食客的抢手货的,非广宁扶楼大芥菜莫属。广宁县南街街道扶楼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成为芥菜健康成长的“福地”。
记者看到,扶楼村的田地很少有连片平整的,都是沿着山坳延伸开来,清澈的泉水从山里流出,灌溉着肥沃的土地。正值深冬,地里的芥菜生机勃勃,高度普遍已达数十厘米,有的甚至与成年人腰部齐高,比一般芥菜高出数倍。
这么高大的芥菜,看上去应属“老菜”了。黄成威笑着弯下腰,将其中一棵芥菜往下掰,只听“啪”一声清脆的响声,芥菜断了。“如果是一般芥菜,长到这么高大,已经属于‘老菜’,但我们这里的大芥菜正是最好吃的时候,其肉厚、鲜嫩,少纤维,营养丰富,口感非常好。”
为了展现其品质,黄成威摘来几棵大芥菜,在地头边的屋子里,现场做了一个芥菜炆肉和芥菜鲜汤。果然,肥厚的芥菜梗口感清爽,鲜甜爽脆,没有一般芥菜的苦涩味,芥菜汤也很清甜,口感比传统的芥菜更顺滑。
“我们扶楼村种植芥菜已有60多年历史。”黄成威介绍,扶楼村年平均气温20.9℃,年日照180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约1800毫米,无霜期长,这对芥菜的生长非常有利,“我们曾尝试拿着相同的芥菜苗到周边村子种植,采用相同的施肥及管理方法,但种出来的芥菜,就是没有扶楼种出来的好吃。”
一直以来,由于缺乏系统开发,扶楼大芥菜难以形成规模发展,当地村民都是“单打独斗”,大芥菜名气“走”得不远。约10年前,“90”后青年黄成威决定将家乡的大芥菜发扬光大,他放弃水利工程生意,专心研究种植芥菜。2013年,他成立了广宁县林洞大芥菜专业合作社,一步一个脚印地让扶楼大芥菜声名鹊起。目前,该合作社拥有种植示范基地近200亩,年产芥菜约200吨。
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下,“扶楼”大芥菜的牌子越来越响。“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地区的大型酒店及配送中心。”黄成威说,由于品质好,价钱比一般芥菜高,“如果一般芥菜每公斤3元,我们至少卖5元,不担心滞销。”
为扩大种植规模,该合作社近年再租土地400多亩,仅这一项每年为村民创造租金约16万元,并为当地解决了50多人的就业。
2021年,该合作社为大芥菜注册了“扶楼”商标,制定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在品种选育、肥料、用药、采收等统一标准,确保了芥菜品质,使其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同时,黄成威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推广种植大芥菜,每年收割秋稻后,指导农民对土地进行翻耕,用于种植大芥菜,此举不但提高了整体产量,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从2016年开始,该合作社每年都举办“扶楼芥菜节”,对大芥菜进行线上线下宣传,扩大影响力,让“扶楼”大芥菜越走越远。去年,该合作社的销售额达到了300多万元。
广宁县林洞大芥菜专业合作社已被列为广宁县、肇庆市“一村一品”项目。得到政策和资金支持的黄成威干劲更足,“我不会满足于目前只卖新鲜蔬菜,将来还要建成生产线,生产菜干、酸菜、盐腌菜等,让‘扶楼’大芥菜附加值更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