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新正在分拣药材巴戟天。
文/图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和煦阳光下,德庆县莫村镇双楼村内的一片晒制场上,飘来阵阵甘香,放眼望去,篮球场大小的地面上,铺满了刚采收回来的新鲜巴戟天。在一旁的加工厂内,数十位村民正低头专心熟练地将巴戟天抽芯、分拣、打包,一派繁忙而有序的热闹场景。
如今,种植加工巴戟天早已成为莫村镇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高校研究团队的入驻,“一村一品”的项目扶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德庆巴戟天产业越来越受到国内药企巨头的青睐,逐步走出一条品牌化、特色化的乡村产业之路。
2010年,在药材加工厂担任厂长的高要人黎阳新发现,部分转运到厂内的中药材原料品质并不稳定,偶尔出现不能达到制药标准的药材,也只能作销毁处理,如此一来,从源头抓好药材质量,便也成为黎阳新辞职“下海”的初衷。不久,黎阳新创立德庆县德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之一便是种植和加工巴戟天。
“江湖中素有‘北有宁夏枸杞,南有德庆巴戟’的说法,巴戟天是一种中药材,药用价值高,但想栽种出品质上乘的巴戟天,却不是易事。”黎阳新告诉记者,“娇贵”的巴戟天对栽培的土壤、种植的坡度都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培育巴戟天需要用新泥,栽种的坡度则需要在25度至30度之间。”在黎阳新看来,只有生长环境和种植条件达标还远远不够,巴戟天种植时间的长度也是影响其药效是否充足的关键因素。
“德庆生产的巴戟天,与外地甚有不同,它肉厚芯薄,药用含量也比外地高一倍,形成优势的原因除了有地理因素外,还有种植时间的原因。公司采挖的巴戟天基本都要求种植4年。”说罢,黎阳新随手拿起一条约40厘米长的巴戟天,轻微用力折断,便能看到里面呈淡紫色的肉质,属质量尚好的类别。除了依据肉质颜色判断外,黎阳新介绍,还可根据其糖分含量进行优劣鉴别。“用巴戟天的截断面反复涂抹皮肤,顷刻,如果皮肤出现粘腻感,即代表该巴戟天生长年份已达标,可进行进一步加工生产。”
巴戟天不仅可以在医药界发挥“功效”,对乡村产业振兴也有着天然“疗效”。德庆县德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当地1300多户村民就业增收,目前该公司种植巴戟天面积有1000多亩,亩产值达3500公斤至5000公斤之间。
采挖,修剪,晒干,抽芯,分拣,打包,在该公司的引导下,莫村镇太宪村的村民们每到采收旺季,便会聚集一起开工生产。正在分拣巴戟天的村民陈姨告诉记者,家人外出打工,而自己在农闲时来加工厂做一点散工,时间灵活,还有不错的收入,已经很满足了。
尽管目前该公司对于巴戟天的生产只处于初加工阶段,但产品的销路却丝毫不受影响,甚至成为国内各大药企巨头的供货源之一。产品质优药企青睐有加,离不开该公司的标准化种植与规范化加工技术的推广。“我们给农户提供种苗,在流程管理上,则执行‘六个统一’——统一种植、统一农资使用、统一耕种管理、统一采收、统一初加工、统一销售。”黎阳新介绍道,久而久之,经过严格和科学的种植生产模式,该公司产出的巴戟天品控稳定,成行业标杆。
现在,该公司还成为广东巴戟天种植标准化基地;在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牵头和指导下,该公司的巴戟天生态种植基地与产地加工技术示范获国家科技部重大研发专项。未来,将引领德庆巴戟天药材产业发展朝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