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秋节烧番塔)传承人陈富元 追求塔尖上的绚丽火光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陈富元,今年59岁,鼎湖区水坑社区人。他1978年至今从事建筑工作,1988年至今协调组织每届的鼎湖番塔设计、建筑。

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人物档案】

陈富元,今年59岁,鼎湖区水坑社区人。他1978年至今从事建筑工作,1988年至今协调组织每届的鼎湖番塔设计、建筑。

鼎湖中秋烧番塔活动,2017年被评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列入广东省第七批非遗名录。2020年,被评为鼎湖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记者:鼎湖中秋节烧番塔历史悠久,是哪里起源?

陈富元:烧番塔又叫烧花塔、烧瓦塔、烧瓦子灯。烧番塔的起源在民间有很多种说法。有传说是为纪念清代抗法将领刘永福,他把逃入塔中的“番鬼仔”(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事迹。有传说是纪念元朝末年汉族人民为反抗残暴统治者,在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

根据我们当地口口相传的历史和一些古籍文献记载,我们水坑一和水坑二社区的华桂坊、华元坊、虞业坊、镌龙坊和德寿坊等地,都有八月中秋烧番塔的传统,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番塔中的火苗高升寓意吉祥好运,升得越高、火星越多,则表示越吉祥。

记者:烧番塔曾一度中断,直到改革开放后延续,其中有什么原因?

陈富元:因为历史原因,烧番塔的活动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组织进行。但是,每逢中秋节,当地的小孩子会自己拾砖瓦堆砌番塔,自娱自乐。我小时候也是如此,中秋节时和年纪较大的伙伴一起,堆砌一个一米多高的番塔。我们还会趁着番塔燃烧时,把一些番薯芋头扔进里面煨熟,然后大家一起美美地吃一顿。

我在21岁那年,就开始做泥瓦匠。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村里的老人都十分渴望能重新举办烧番塔活动。在1988年时,村里每家每户都出资10元或20元,一起把烧番塔重新举办起来。

记者:您当时致力于复原烧番塔,能否介绍下如何发掘历史文化的?

陈富元:我和当地部分同龄人都是做泥瓦匠的,通过走访询证当地老人的意见并吸取经验,组织大家发扬中秋节烧番塔的传统,重新开始筹建烧番塔的工作。

当时,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摸索构筑番塔技术。1988年和1989年,我们堆砌的番塔大约有五米高。探索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我们在九十年代一次堆砌番塔时,因为基座处使用了铁材,导致番塔发生断裂,后来都一律选择用砖构筑基座。

记者:您觉得砌番塔需要什么技巧,近年来对其有何改进?

陈富元:我觉得首先要确保每一块瓦片重叠在一起,用砖构筑的基座需要有2米到3米高。每往上垒高一层就往内逐步缩小,并留出许多圆形的小洞,这样确保番塔的安全牢固和美观,塔四周的小洞能使空气对流和冒出火焰。为了确保番塔垂直,我还会用到建筑常用的铅垂线。

为了让番塔更高,以及燃烧的火苗更好看,我费尽心思去做好每一年的番塔堆砌。以往的番塔,瓦片之间的孔都是大小不一的,这导致每次迸发出来的火焰不好看。后来,我将其改进为每一个孔都大小均匀,让火焰更加美丽。2017年起,我为了让番塔在白天看来更美丽动人,开始对其外观进行进行涂色。

记者:烧番塔有何仪式过程?最隆重的活动在什么时候,当时盛况如何?

陈富元:每一年堆砌番塔前,我们都需要举行一个奠基仪式,挑选一个好日子祭拜先祖,以求顺利完工。在烧番塔前,我们要准备大约两千公斤木柴,还有木糠、粗盐、硫磺等。

活动当晚,村中年轻人在在四个炉口放入柴草和点火。当塔身烧至通红时,火苗开始从小孔往外冒,这时便向塔身抛洒粗盐、木糠和硫磺,此时散发出啪啪的响声和五彩缤纷的火焰,同时用木棍抖动燃烧的杂草,使火焰从顶端冒出数米之高,在夜色中显得十分绚丽壮观。

2019年,我为“贺中秋·烧番塔”民俗活动堆砌的番塔,可谓是多年来最优秀的作品,当晚的番塔塔底直径约2.8米,高约7米,顶端直径约0.6米。

记者:对于烧番塔下一代传承人,您有何期待?

陈富元:我的儿子从小就观看烧番塔,并参加活动当中的部分项目,如放柴草和点火等。我还经常让他参与砌番塔,以求在我年纪大后,让他接手烧番塔活动。

我只是一名泥瓦匠,文化水平不高。我期待下一代非遗传承人,不但把番塔堆砌越来越高,而且在艺术方面玩出更多花样。同时,我也希望全程记录番塔堆砌过程,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上这项民俗活动。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