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用满腔热血推动家乡脱贫奔康——记怀集县梁村镇镇武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哲文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些贫困户虽有劳动能力,但“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甚至出现“前脚送鸡,后脚杀鸡”的现象。为此,李哲文把精力放在做正面工作上,讲政策、举事例、赠送鸡鸭苗、推荐公益性岗位等,多措并举鼓励贫困户在家就业创业,并从每年的帮扶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奖励鸡鸭养得好的贫困户,以奖代补调动贫困户积极性。此外,他还发动村里党员干部、村民小组长等主动结对帮扶贫困户,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成功帮助贫困户外出就业45人。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通讯员 赵祖轩

7年前,他放弃蒸蒸日上的生意,回到村里参选村党支部书记,决心改变村里贫困落后的面貌。7年来,他所在的村不仅被评为先进基层、文明村,而且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从0元增至13万元。全村贫困户65户200人全部如期脱贫。他就是怀集县梁村镇镇武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经济组织负责人李哲文。

决心干一番事业

2014年以前,镇武村是梁村镇出名的差村,人居环境脏乱差、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镇武村的发展,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比较低。对此,李哲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原本经营窗帘布艺生意的他决定回村参选村支书、村主任,决心用自己的能力和满腔热血帮助家乡破解这些难题,让家乡变得更美好。

2014年,在乡亲们的信任支持下,李哲文成功当选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当选后,他首先从帮助群众增收做起,切实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看着村里大量闲置的土地,他决定以土地流转为抓手,计划通过引进产业项目,以产业发展推动增收。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当好土地流转的“宣传员”“示范员”和“战斗员”,做好村民的宣传发动工作。在他和村党总支其他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发动村里致富带头人成立专业合作社并担任负责人,牵头搭建“党支部+理事会+合作社”平台,动员群众以土地股份化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带动群众以土地入股、按股分红,成功流转土地500多亩,引进了怀集新天润公司建设丝苗米产业基地和新辉园种植有机米产业基地,为村集体和村民增加80多万元的收入和50多个就业岗位。

李哲文在深挖该村资源的同时,还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成功争取上级支持资金和扶贫单位帮扶资金100万元,用于投资商业广告牌、入股源昌超市和国营养猪场等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实现增收13万元。随着拆旧复垦工作的推进,李哲文认为,这不仅可以盘活闲置资源,还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在他大力推动下,镇武村实现拆旧复垦约15亩,顺利在省交易平台进行了土地指标上市交易,获经济收入800多万元。

用心解一批难题

“三清三拆”前,镇武村破旧危房众多,废弃牛栏随处可见,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卫生死角,不仅影响村民生活质量,还造成了公共用地资源闲置。建设美丽乡村,必然要解决这些问题,但如何筹集和流转公共场所建设用地则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因这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引发矛盾纠纷。

为此,李哲文与村“两委”班子深入研讨,决定采取召开村民大会、集体协商解决的办法,酝酿出地票赋权制度,俗称“地票制”,即在村民理事会拆除旧房危房、猪舍、牛栏、杂物房和厂棚等后,按实际面积开具票据并由镇城建办和镇国土所加盖公章,实现统一收储、统一有偿置换或流转,并明确收储的土地到期后统一归还。由于对“地票制”这个新事物不明白不理解,许多村民起初产生了抵触心理。在征得镇党委政府的同意后,李哲文带领村“两委”干部走村串户,大力开展新农村政策和“地票制”的宣传动员。他还发动党员带头对村内环境进行大扫除,带头拆除自家泥砖房,带头签“地票”,最终让群众放下顾虑、参与无偿献地。随着“地票制”这枚关键“棋子”的入局,镇武村新农村建设的困局随之满盘皆活。

此外,在李哲文的带领推动下,镇武村成功扩建硬化村道10公里,修建排水管道5000米,改造村内荒弃空闲地建成小公园9个近1000平方米,修建绿化带500平方米,新建10个灯光球场,新装路灯150盏,9个自然村全部创建为省级卫生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过一番努力,2016年镇武村被肇庆市委、市政府列为省定贫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样板村,成功争取到广东省“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镇武村的变化让人眼前一亮。

尽心办一批实事

李哲文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主动担责在肩,坚持每年遍访贫困户,深入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从帮思想转化、帮扶贫解困、帮发展致富“三项举措”着手,把帮扶措施做实做细做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些贫困户虽有劳动能力,但“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甚至出现“前脚送鸡,后脚杀鸡”的现象。为此,李哲文把精力放在做正面工作上,讲政策、举事例、赠送鸡鸭苗、推荐公益性岗位等,多措并举鼓励贫困户在家就业创业,并从每年的帮扶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奖励鸡鸭养得好的贫困户,以奖代补调动贫困户积极性。此外,他还发动村里党员干部、村民小组长等主动结对帮扶贫困户,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成功帮助贫困户外出就业45人。

扶贫先扶智,教育是关键。在得知2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因家庭原因打算辍学外出就业时,李哲文立即会同帮扶干部入户做通思想工作,并推荐她们到肇庆市一所学校就读护理专业,现在2名学生已顺利毕业并在一家医院当上了护士。此外,李哲文多方联系,争取中山市石岐街道资助40多万元对村里两所小学进行升级改造,改善村内学生学习环境。2020年,李哲文又争取到中山扶贫组和怀集县妇联的支持,建设镇武村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多关怀。

李哲文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积极谋划产业扶贫项目,激活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他争取到中山帮扶单位支持资金30万元入股国营养猪场项目,让贫困户每年可获分红收益3万元。他主动寻求与陈生水产品养殖场合作,以村企合资模式,投入15万元成立了以贫困户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和水产品产业基地,带动贫困户参与养殖、促进就业,贫困户每人每月可获收益约2000元,将“输血式”帮扶变为“造血式”帮扶。2020年底,全村贫困户65户200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顺利脱贫。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