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高静
面对心脏骤停病人要正确判断患者是否还有呼吸心跳。西江日报记者 高静 摄
近日,备受关注的欧洲杯比赛中,丹麦球员突然倒地,令人揪心。在经过十多分钟的心肺复苏后,球员逐渐恢复意识。进一步检查后确认,该球员是由于心源性猝死引发意识丧失、晕厥等症状。
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少连表示,心源性猝死急救上有“黄金四分钟”,如果能及时、规范有效地对患者实施急救,将大大提高患者生还几率。因此,普通市民非常有必要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最终导致生命终止。“因此,在四分钟内对心脏骤停患者有效进行心肺复苏,可以说起着生死攸关的重要作用。”杨少连在日常工作和教学中,长期推广正确心肺复苏的方法,呼吁广大市民要学会心肺复苏的正确方式。
当遇到突然倒地的患者,施救者要首先判断病人意识,如果没有意识,马上拨打急救电话120,然后在10秒钟内判断是否有心跳呼吸。在发现患者无反应无呼吸后,要马上摆放复苏体位,将病人仰卧于硬板床上或者硬的地面上,头颈、胸、腹、下肢在一条直线上,双手放于身体两侧,准备进行心肺复苏。
杨少连表示,在实施心肺复苏时,充分暴露患者胸部,取两乳连线中点,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用手掌根部紧贴病人胸部,两手重叠,五指相扣,手指翘起,肘关节伸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30次。他特别提醒,对于成年人按压深度必须保持在5-6厘米之间,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1:1,按压频率要在100~120次/分钟。
这过程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在进行首次胸外按压后,首次通气前要清理口腔异物,每有效按压30次,实施两次口对口人工呼吸(成人每次通气量约500~600毫升),可以明显看到患者胸腔有起伏为标准。这样的有效心肺复苏持续进行5个周期,约2分钟。再次判断是否有呼吸循环、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搏动、呼吸是否恢复、瞳孔是否由大变小、指甲是否变得红润。如果没有需继续做5个循环并再次进行重复判断;如果恢复,则摆放复苏后体位,头偏向一侧,等待120到来进一步救援。否则继续实施心肺复苏。
同时,杨少连提醒广大市民,心脏问题预防更重要。“在日常的急救或者接诊中,我们通常会发现,心源性猝死高发于平时有烟酒过量不良生活习惯或者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因此,保护好心脏要从平日做起。”他说,减少过度劳累和长期熬夜,合理适当的运动,规律的低盐低糖饮食,控制体重避免肥胖,这都是现代人保护心脏的良方。
一旦自己或者身边亲友发现有发作性心慌、呼吸困难、头晕乏力,亦或者胸部出现剧烈疼痛、左侧上肢和肩背放射性疼痛等症状,这有可能是心脏发出求救信号,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