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红色百宝 奋斗百年丨“18枚红手印”叩响农村改革大门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一个个红色印记的力量有多大?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名农民怎么也想不到,当年按下的红手印,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声惊雷。

新华社合肥5月20日电 题:“18枚红手印”叩响农村改革大门

新华社记者姜刚、白斌

一个个红色印记的力量有多大?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名农民怎么也想不到,当年按下的红手印,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声惊雷。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1978年,一间破旧茅草屋内,18名农民出于“填饱肚子”的朴素想法,冒险在这张“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

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内,大屏幕上展示的“生死契约”格外引人关注。该馆以18枚红手印为中心,采用翔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再到推广的过程。

“这张满是红手印的‘生死契约’,就是当年小岗村农民冒险签下的土地承包责任书。”纪念馆内,“90后”讲解员严淑淑正在为游客做讲解。作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俊昌的孙女,她每次讲到这张“生死契约”时,都会为爷爷那一辈人敢闯敢干的精神感到自豪。

1978年,安徽迎来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农田布满裂缝,土地撂荒,农民外出乞讨者不计其数。

“那时生产队农民出勤不出力,干着还猫着。遇上大旱,要想救活大家,只有分田到户搞单干。”“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回忆说,当时那是一条红线。

“那年冬天一个晚上,在严立华家,我们18个农民酝酿了这件‘可能会被杀头’的大事。”严宏昌说,大家提前商量了,一家派一个代表,不要说去哪儿,也不要说开会,就像溜门一样,从前头或者后头一个一个到了严立华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生产队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产量总和。

1982年1月,中共中央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大包干”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从此,我国农业生产活力迸发,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广袤农村生机勃勃、面貌焕然一新。

今天,随着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迈上100万亿元新台阶,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4亿人民意气风发地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