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红色百宝 奋斗百年|珠穆朗玛峰上的“中国梯”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珠峰登山博物馆中,有一副其貌不扬的梯子。它高近6米,金属质地,其上挂有几段登山绳索,正中还系着一条洁白的哈达。

新华社拉萨5月19日电 题:珠穆朗玛峰上的“中国梯”

新华社记者王沁鸥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珠峰登山博物馆中,有一副其貌不扬的梯子。它高近6米,金属质地,其上挂有几段登山绳索,正中还系着一条洁白的哈达。

如果不是展柜一侧的说明,或许没有人能想到,这是一副曾被放置在世界上海拔高度最高处的梯子。

“在珠峰海拔8680米的‘第二台阶’处,它架了整整33年。”1975年登顶珠峰的登山家桑珠对这副梯子记忆犹新,“当年把它架到山上时,我还背过它。”

为什么要在珠峰上架梯子?这要从珠峰北坡的攀登史说起。

珠峰最传统的两条攀登路线,分别为自尼泊尔境内出发的南坡路线和自中国境内出发的北坡路线。自1921年开始,英国探险者曾8次从北坡对珠峰发起挑战,无一成功,导致十余人遇难。因此,北坡被英国人视为“死亡路线”。

北坡路线最后冲顶阶段有一道高数米、几乎垂直的岩壁,海拔8680米左右,极难寻找攀爬支撑点,这就是“第二台阶”。

1960年,中国人首次尝试从北坡攀登珠峰。到达“第二台阶”时,队员刘连满让队友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踩着自己的肩膀通过,成功跨越“第二台阶”并最终登顶。

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登珠峰。为解决“第二台阶”这一攀登难题,当时的后勤主管罗志升想到了架设金属梯。他联系到西安一家飞机制造厂,赶制出了这套组合金属梯。梯子采用轻量铝合金挤压型材料,适合架设在冰裂缝、岩石陡坡等处。

那一年,向顶峰的冲击前后进行了三次,前两次均因暴风和降雪无功而返。第三次时,时年23岁的桑珠被选入冲顶突击队。他和其他几名队员背着金属梯到达海拔8600多米处,但也由于风雪过大下撤。

5月25日,突击队再次到达海拔8000米以上的两个营地。26日,山上刮起十级大风,队员们被困在帐篷里不能行动。下午,突击队长索南罗布带领大平措、次仁多吉和贡嘎巴桑,与狂风搏斗了几小时,终于攀登到“第二台阶”处,用岩石锥和绳子架设好了这段金属梯。

“那时氧气不多,高空风又大,工作时很费力,喘气困难,但大家很少吸氧,留着登顶用。”队长索南罗布后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

5月27日9时30分左右,9名中国登山队队员借助金属梯的帮助,成功越过“第二台阶”。当天下午2时30分,9勇士成功登顶,成功测得珠峰高程为8848.13米。

此后,这副金属梯便留在了“第二台阶”,有1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曾通过这一梯子登上地球之巅,国际登山界亲切地把它命名为“中国梯”。

2007年,国内外登山者在“中国梯”的右侧岩壁上搭建了一个更高的金属梯,使攀登更加便捷。2008年,中国的登山向导专门攀至“第二台阶”,将“中国梯”拆除,带回珠峰登山博物馆。

“虽然老梯子不在山上了,但是每次踩在‘第二台阶’的新梯子上,都会感觉到精神的传承。”25岁的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次仁罗布说。去年,他和7名队友一同登顶珠峰,为珠峰新“身高”的测量提供了宝贵的峰顶测量数据。

截至目前,累计已有超3000人次从北坡登顶过珠峰。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