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莫天保正在莲社村的百香果种植 基地里除草。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摄
自2016年5月开展帮扶怀集县连麦镇莲社村、仓社村和下坑村工作以来,肇庆市委办公室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贫困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的脱贫标准,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长足成效。
千难万难,群众支持就不难
连麦镇莲社村、仓社村和下坑村共有贫困户116户404人,其中莲社村是省定贫困村。2016年5月,时任市委办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超强和两名同事赶到村里报到,在拿到莲社村上报的贫困户名单后,陈超强并没有急着制定产业项目发展规划,而是按照名单上的地址一户户核实,在核查过程中他发现其中有7户村民不符合贫困户的标准。
“既然有人不符合标准,肯定有人被漏报了。”于是,陈超强带着工作队一个村一个村的重新摸底,一户一户地上门重新排查,及时发现了5户漏报的已达到贫困户标准的村民。这样的问题存在让陈超强认为:村党支部软弱涣散缺乏公信力,群众自然不信任村党支部,只有重新找回群众的信任,才能开展好以后的帮扶工作。
一个月后,驻村工作队将重新确认的贫困户名单放到村委会的公示栏上张榜公示,犹如在热油中倒了一瓢冷水,村民们立刻“炸了锅”,个个对工作组的做法心服口服。
在领取到第一批次的帮扶发展种养项目的生产物资后,原先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的村民纷纷说:“工作队是真心来干事的,我们相信了。”
2017年10月份,封开县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三清三拆”活动,出于对工作队的信任,莲社村莲五自然村58岁的小组长陈松宝主动找到了工作队,请求把莲五自然村作为试点。
当晚,工作队就敲定好了细节方案。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莲五自然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莲五自然村也成为全镇推进工作最快、成效最明显的村。
千苦万苦,群众满意就不苦
初到村里时,由于村委会没有饭堂,工作队就自己煮饭做菜,村委会没有住房,工作队就借住在村小学的教师宿舍,没有空调、冰箱等日常家电,生活条件十分简单,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也没能配置齐全,办公条件相对简陋。最苦的事情还是每天走路进村入户,加上蚊叮虫咬、日晒雨淋,吃了不少苦。
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持续一个多月,工作队员每天要在村道山路中步行,高强度的行走不仅磨平了工作队成员们的鞋底,也让工作队的帮扶干部们透支了体力和脑力。
记者在莲社村的百香果种植基地看到,50岁的贫困户莫天保正背着一台除草机穿梭在一行行的百香果棚架间忙碌着。现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叶子敬站在山坡的高处,大声喊了好几遍:“天保大哥,先抽根烟休息一下。”莫天保才关了机器。
“叶书记,你来啦!”莫天保接过烟憨厚地笑着说。
莫天保告诉记者,他在这里一天工作8个小时,和平时在家做农活一样,除草、施肥、喷灌,管理田间的百香果树。
“每个月工资有2500元左右,工作地点就在家门口,不耽误家里的事,比在外地务工好多了。”莫天保非常满意现在的工作。
今年59岁的贫困户吕桐炉家住下坑村大塘自然村,全家7口人只有一名劳动力。在教育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吕桐炉家的5个子女都能安心地上了学,他全力投入到了种植、务工上来。经过2年的帮扶,2017年10月,吕桐炉推倒了原先的旧泥砖房,建成了一栋70平方米的平房。
在吕桐炉的家里,记者看到了满墙的获奖证书和奖状。“大儿子今年刚考上大学,每年学费要6400多元,但国家每年补贴1.2万元,学费和生活费都没有问题了。”吕桐炉指着家里的一盆富贵竹和发财树告诉记者:“他现在的生活如就富贵竹一样节节高升,收入好似发财树一样长势喜人,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高。”
能让像吕桐炉、莫天保一样的贫困户满意是驻村工作队最大的动力和追求,也让工作队下定了决心:再苦再累,也要把扶贫工作坚持下去。
千妥万妥,群众脱贫最稳妥
连麦镇仓社村的贫困户陈彬新今年46岁,与81岁的母亲和11岁的女儿共同生活,家庭收入只有低保补助、残疾补助和帮扶项目分红补贴,一家三口勉强维持着基本生活。
“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陈彬新的意志变得消沉起来。”叶子敬回忆,村里很多村民包括一些村干部都认为陈彬新很难扶得起来了,但工作队的队员们觉得陈彬新只要摒弃“等靠要”思想还是有希望通过就业达到脱贫致富的。
于是,驻村干部决定加大对陈彬新的思想帮扶力度,经常找他谈心,面谈没效果就电话聊,电话不接就上门蹲守,最终陈彬新克服了思想顾虑并逐渐恢复工作信心。今年5月至今,在工作队的协调和鼓励下,陈彬新顺利当上了连麦镇卫生院的一名保安。
虽然工作任务多时间长,但陈彬新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而且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每天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充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春节前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打乱了帮扶工作的进度,而且限制了不少贫困户外出务工的需求。为了让贫困家庭劳动力端稳就业“饭碗”,实现稳定脱贫,肇庆市委办率先采取了“三个一批”应对措施,即产业转产一批,“扶贫车间”吸纳消化一批,“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一批。
“稳定脱贫离不开产业发展。”早在2017年入户调查时,陈超强就发现要想让三个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造血功能”,就必须注重产业项目的选择和扶持。
五年来,肇庆市委办指导驻村工作队持续谋划发展扶贫产业项目,一方面鼓励动员村民将田地、山地集中出租,促进土地流转,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农业种植的龙头企业结合当地实际规模种植特色产品,走出了一条产业化的脱贫致富路。目前,莲社村百香果种植总规模达到300亩以上,该村凭借着百香果种植、通用厂房等项目的投产与运作,每年收益30多万元。
肇庆市委办驻村工作队坚持五年的帮扶,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向党和人民上交了一份亮丽的答卷,也收获了所有贫困户的满意和认可。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