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鼎湖区沙浦镇:“红”“绿”文化 引领文明和谐新风尚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日前,记者来到在鼎湖沙浦镇沙三村委会大街,只见一面黄砖青瓦的特色文化长廊上,陈焕章的名言警句与朱熹、包拯等人家训在扇形画卷中徐徐展开。图文并茂的文化长廊,为沙浦镇“美丽乡村”锦上添花,原本不起眼的旧墙壁,如今变成当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鼎湖沙浦打造“红”“绿”文化,为美丽乡村增色。 通讯员供图

鼎湖沙浦打造“红”“绿”文化,为美丽乡村增色。 通讯员供图

日前,记者来到在鼎湖沙浦镇沙三村委会大街,只见一面黄砖青瓦的特色文化长廊上,陈焕章的名言警句与朱熹、包拯等人家训在扇形画卷中徐徐展开。图文并茂的文化长廊,为沙浦镇“美丽乡村”锦上添花,原本不起眼的旧墙壁,如今变成当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文化长廊是沙浦镇近年开展文明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8月,在全国爱卫会2020年公布的新一轮国家卫生镇名单中,鼎湖区沙浦镇不负众望、榜上有名,正式获得“国家卫生镇”称号。事实上,一直以来沙浦镇都致力于城镇建设和文明发展,先后在2015年成功创建广东省卫生镇,2017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文明镇。

“我们接下来将利用沙浦镇获得‘广东省文明镇’‘国家卫生镇’等荣誉称号,以及被定为市级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和沙三村被定为区级党建工作示范点的有利契机,打造党建特色示范点,传统红色基因,发展绿色产业,全面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沙浦镇党委委员蔡福景说。

在文明镇、卫生镇创建中,沙浦镇狠抓党建,以“连点成线、串线成片、聚片成面”为建设 思 路,以沙浦革命烈士纪念碑、农会旧址等革命场所为依,示范引领,打造红色引擎。目前沙四村、黄布沙村党建示范点已建成投入使用,并在沙四首创了全区首个“村史展览馆”。

绿色产业则是沙浦镇富民兴村的发展道路。依托当地丰富生态水资源,该镇重点推动数字化渔业生产基地项目建设,以打造一个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区、乡村产业振兴样板区,推动鼎湖农业产业发展踏上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之路。

蔡福景还介绍,在创文工作中,沙浦镇委、镇政府注重统筹兼顾,硬件设施下功夫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城市的建设相搭配,别出心裁地打造乡村文化长廊。

据了解,该乡村文化长廊全长240米,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图文并茂地介绍沙浦镇的“红色”+“绿色”文化,其中包括沙浦革命纪念碑、沙浦农会旧址等,以及天湖生态度假村等绿色景点,同时呼吁群众爱护社区环境。

焕然一新的文化长廊令周边街坊居民纷纷拍手叫好,旧墙壁成了新景点,不仅为建设和美乡村注入新元素,发掘历史底蕴,而且可以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引领文明和谐新风尚。

西江日报记者 陈明红 特约记者 李绍坚 通讯员 王焌鑫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