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湖水越来越美,碧水绕山映照七星。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西江奔涌,驰而不息。奔腾的河水不断流经河道上的自动监测站,自动监测站不间断地将水质量的实时数据储存至电脑中,输送至国家、省的监测站,后者汇入全国、全省大数据,形成大江大河的成绩单。
过去三年,肇庆在这张成绩单上的数据稳定进步:2019年,肇庆地表水5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为Ⅱ类,在全国337个城市中,肇庆水环境质量排行第26名。全市12个省考核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水质断面综合指数为3.2646,排全省第二。2020年1-6月,西江、北江等大江大河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全国排名第17名。12个省考断面水质保持 100%“优良”,水质断面综合指数为 3.1410,排全省第二。
水质的稳定向好,肇庆的市民感受最深,一句“鼎湖山水很清甜,煮茶煲汤都一流”,是最真挚朴实的赞美。短短一句赞美的背后,是肇庆多年来奋力打好碧水攻坚战的不倦努力。
西江日报记者 陈洁 苏燕君
九龙湖山青水秀。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源头截污 水质初步好转
肇庆奋力打好“碧水攻坚战”,其中一个战场在星湖。
与星湖水为邻,和大自然作伴,是每一个肇庆人引以为傲的事情。然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扩容变迁,也让星湖水系水体受到污染,水质日益下降的星湖逐渐成为肇庆市民的“心病”。
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近年,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星湖水质治理工作,多年来不仅多次将星湖水质整治列为十件惠民实事之一,更专门成立肇庆市河湖(西江-星湖)联通工程建设指挥部,制定星湖水质整治综合规划,实施科学治水,并成立由市人大城乡工委组成的督办小组,对星湖水质整治工作进行指导和督导。
肇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高度关注,将星湖水质整治项目列入了2012年的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
前期,肇庆对星湖周边排污管网及污染源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创新制定了“先截污、再补水、三清淤、后排水”的整治工作方案,决定对环星湖片区全面实施“雨污分流”。而外坑污水溢流是当时星湖最大的污染源,源头截污成为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星湖水质整治首期工程由外坑渠清淤和首期主体工程两个项目组成,于2012年10月正式动工。“外坑渠清淤项目共整治渠道2.76公里,完成渠底清淤2.7万立方米。”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外坑渠清淤工作完成后,首期主体工程随即进入紧张的建设中。该项工程以肇庆火车站广场为起点,经321国道、玑东路至蕉园路路口,新建污水管道和雨水箱涵各2.1公里。
自此,由外坑流入星湖的21个污染源被截引往西,流至肇庆市第三污水厂进行处理。2015年2月星湖水质整治首期工程顺利完工,星湖水质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星湖水质初步好转。
在此期间,肇庆市端州区还会同有关部门对北岭片区原有养殖户进行摸查清理,使外坑渠沿线养殖业污染源得到有效整治,彻底解决了养殖业对星湖水质造成污染的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