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炳新一直全心全力经营东方食品厂。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摄
核心提示
近日艳阳高照,在四会东方食品厂内,几名员工正忙着翻晒凉果。这家成立于1985年的凉果厂,是四会第一家私营凉果厂,将由本地特产如仁面果、柑桔、黄皮制作而成的凉果,滋味了几代四会人的生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今它已成为四会最后一家凉果厂。
国营厂改制成第一家私营凉果厂
东方食品厂面积1600平方米,年产值100多万元,位于四会市江谷镇清平村委会大窝岗村。从四会市区前往,开车需近一个小时。村道虽已硬底化,但弯曲狭窄,道路两旁都是田地,对现代企业来说,这样的选址可谓偏僻。
“ 搬回家乡,就是看中够偏远,环境和空气好。”食品厂的成立者、今年60岁的黎炳新笑着说,“做食品最重要的是安全卫生,这里远离公路,山清水秀,最适合晾晒凉果。”
1980年,21岁的黎炳新接替父亲的职位,进入四会供销部门工作,负责凉果的销售。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一些无法继续经营的国营企业改制,开放给私人承包。东方食品厂的前身就是一家亏损的国营凉果厂,1985年,该厂也对外承包。
年轻的黎炳新敢闯敢拼,大胆地将它承包下来。“做了5年销售,我觉得就算在当地销售,凉果厂也是有得做的,当时四会还没有私营凉果厂。想法也简单,聘请师傅制作凉果,我负责销售,不用担心卖不出去。”回忆当时的决定,黎炳新坦言,“这也是被生活所逼。当时的工资每月只有33元,要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压力非常大,不闯不行。”
加工当地水果传承“四会味道”
黎炳新筹集三四十万元将食品厂承包下来后,从汕头聘来几名凉果制作师傅,自己则走南闯北开拓市场、调整思路。在他的努力下,食品厂的产品不断销往珠三角地区,工厂慢慢走上正轨并挣到了“第一桶金”。
应企业发展需要,黎炳新注册了商标“东方圆”,并用于食品厂的产品。随着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食品厂的产品虽然不断调整,但一直注重于生产加工四会当地的特产水果,如仁面果、柑桔、黄皮,其生产的酸甜仁面、豉油仁面、蜂蜜柑桔、蜜饯黄皮等,走进四会的千家万户,在许多四会人的成长记忆中占有一席之地。
江谷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介绍,在以往尤其是四会特色产品不多的年代,逢年过节,许多四会人都是购买东方食品厂的豉油仁面等凉果探亲访友的,“老一辈的四会人,现在还有这个习惯。”
记者了解到,东方食品厂之后,其它凉果厂也纷纷成立,最高峰时四会有近20家。但因为投入大、回本慢,这些厂纷纷倒闭或转型,到2000年左右,就只剩东方食品厂还在生产凉果了。
黎炳新介绍,凉果行业也是“看天吃饭”。水果的收成如何,直接影响收购价,一收就要收足整年的产量,一过季节想收都没得收。“收购、储存、制作,都是往外掏钱,投入大、利润薄、人工贵、回本难,大家就不想做了,太艰难。”
为保证口感味道坚持传统生产
东方食品厂的凉果,从 工厂成立之初就一直坚持传统人工制作。记者在 厂内看到,水果的分拣、泡制、晾晒、最后的包装都由人工完成。黎炳新介绍,部分生产环节可以引入机械生产,如烘干、包装等,但是制作出来的凉果味道不如人 工 生产的。“烘干的凉果,味道始终不及自然晾晒的纯。水果泡制,也需要根据水果自身的质量、味道而调整,这些都是机械无法做到的。”
虽然都是靠人工完成,但东方食品厂的产品质量一直不错,这得益于黎炳新一直狠抓质量,很早就专门聘请了质量控制人员负责这项工作。“做食品真的是‘做良心’,万一有顾客吃坏了肚子,我比他更紧张。”近几年,国家狠抓食品质量,这促使黎炳新在质量管理上更为精益求精。“既要保证味道口感,又要一定符合各类生产安全标准。”
近两年,黎炳新慢 慢退居二线,工厂逐渐让儿子接手,但他依然时刻牵挂着工厂的生产管理。“这是自己打拼下来的企业,要放手真的不舍得。”面对越来越高的生产成本、零食多样化新鲜化的市场冲击,他担心凉果厂会做不下去。“做这个工厂,我尽了自己的能力。希望儿子接手后能大展拳脚将它壮大,但是做生意有很多不确定性,未来要靠他们年轻人去闯了。”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特约记者 黎洪锋 通讯员 卢洁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